歷史述略 鹽城市歷史悠久,是中國東部沿海開發(fā)利用較早的地區(qū)之一。阜寧縣施莊鎮(zhèn)東園遺址、東臺市溱東鎮(zhèn)開莊遺址、阜寧縣板湖鎮(zhèn)陸莊遺址等古人類活動遺存證明,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黃海之濱,淮河兩岸,射陽湖畔,已有鹽阜先民在這塊狹長的土地上勞動、生息、繁衍,孕育鹽城的遠古文明。戰(zhàn)國時期,先民們利用近海之利“煮海為鹽”。秦漢時代,境內“煮海興利,穿渠通運”,鹽鐵業(yè)相當發(fā)達,當時人口較多,使用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比較普遍。漢武帝元狩四年(前119),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,因遍地皆為煮鹽亭場,到處是運鹽的鹽河,故稱鹽瀆縣。其時有縣無治,由射陽丞(今揚州市寶應縣)代管。東漢時,富春人(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(qū))孫堅,因討平許昌、許韶父子農民起義軍有功,出任鹽瀆丞,是見之于史書的最早的鹽瀆縣丞。東漢末年,曹操令江淮民西遷,廢鹽瀆縣。西晉復縣。東晉安帝義熙七年(411),鹽瀆因“環(huán)城皆鹽場”而更名為鹽城,鹽城成為名副其實的產鹽之城。鹽城因“鹽”置縣,因“鹽”興城,在之后漫長的時間里,鹽城的海鹽生產無論是技術,還是產量、質量,在海鹽生產歷史上都獨領風騷。鹽城以海鹽文化著稱于世,海鹽文化是這座城市文明的根基和靈魂。北齊時于鹽城設射陽郡,陳時改為鹽城郡。隋大業(yè)十四年(618),江淮農民起義軍領袖韋徹據(jù)鹽城稱王,立射州,分為射陽、新安、安樂3縣。唐初,廢射州(直至清末,境內未設過州、郡),復置鹽城縣。唐朝時期,鹽城曾是長安與海外交往的要津之一。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、阿倍仲麻呂(即晁衡),新羅國太子金士信等,均由射陽河口登陸,西去長安。宋代,鹽城屬楚州,岳飛和韓世忠、梁紅玉夫婦曾在鹽城一帶抗金。元末張士誠率鹽民起義,在高郵建立大周政權,最后在平江(今蘇州市)稱吳王,前后堅持14年,是震撼和瓦解元末腐朽統(tǒng)治的一支重要力量。明初,鹽城屬應天府,朱元璋“洪武趕散”(古稱“紅巾趕散”),蘇州、松江、嘉興、湖州、杭州等地4000余名無田農戶遷往江北,一部分落戶鹽城。清初,鹽城先屬江南省,后劃歸江蘇省。清雍正九年(1731)建阜寧縣。乾隆三十三年(1768)建東臺縣。民國期間,境內先后設江蘇省行政第十督察區(qū)、鹽城行政督察區(qū)、第六行政督察區(qū)。鹽城區(qū)轄鹽城、東臺、阜寧、興化4縣。1940年10月,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,成立華中總指揮部。皖南事變后,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,陳毅為代軍長,劉少奇為政治委員。至此鹽城成為整個華中抗日根據(jù)地的政治領導中心和軍事指揮中心。劉少奇、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留下戰(zhàn)斗足跡。1941年9月,成立鹽阜區(qū)行政公署。1948年上半年,全鹽阜區(qū)成為解放戰(zhàn)爭的大后方,為淮海戰(zhàn)役、渡江戰(zhàn)役的勝利,為解放全中國作出貢獻。是年10月,鹽城全境解放。
人口方言 至2023年年底,全市戶籍人口789.1萬人,戶籍人口城鎮(zhèn)化率64.87%。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68.9 萬人,其中,城鎮(zhèn)常住人口443.25 萬人,比上年增長1.3%,常住人口城鎮(zhèn)化率66.27%,比上年提高0.87 個百分點。全年出生人口2.18萬人,人口出生率3.3‰;死亡人口6.77萬人,人口死亡率10.1‰。
鹽城地僻海邊,先民們一直以漁、鹽、耕種等業(yè)為主。艱辛的漁耕生活,養(yǎng)成勤儉、簡樸的品質,民風古樸、淳厚,具有明顯的沿海地域特征和水鄉(xiāng)自身特色。鹽城方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。漢初,這里已“煮海利興,穿渠通運”,有不少居民居住于此,操吳揚江淮語。三國魏晉之際,戰(zhàn)亂頻繁,中原居民南遷,有一部分留居于此,當?shù)卣Z言與中原語言融合。經過漫長的時期,形成鹽城方言的基本面貌。從秦漢到南宋,鹽城方言的范圍還只限于今通榆河以西地區(qū),在宋高宗建炎二年(1128)黃河奪淮入海以前,鹽城縣城距海僅500米,海岸線長期維持在今上岡、鹽城、草堰、東臺一線。由于黃河奪淮入海,大量泥沙不斷沉積,海岸線不斷東移,至清咸豐年間(1851—1861),大體形成今鹽城市的地理格局,鹽城方言也隨之東擴。鹽城方言屬于江淮官話區(qū),具有江淮官話的典型特征,如有入聲等,同時還具備一些自身混合性的語言特征。鹽城方言可以粗略地分為東南片、中片、西北片3片。東南片以步鳳為代表,中片以市區(qū)為代表,西北片以龍岡為代表。西北片基本保留江淮官話洪巢片的特點,中片開始對混合性的語言特征有所反映,如部分古全濁聲母仄聲字今讀塞音、塞擦音聲母時送氣,而東南片表現(xiàn)尤為明顯。
民族宗教 鹽城市屬漢民族聚居、少數(shù)民族散居地區(qū)。大約在元末明初,陜西、河南一帶回民因饑荒陸續(xù)遷居境內,至此,境內始有少數(shù)民族居住。后因饑荒或戰(zhàn)亂,其他如滿族、苗族、蒙古族等人口亦相繼遷居境內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特別是在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,因工作調動、婚姻嫁娶等原因,境內少數(shù)民族逐漸增多。
境內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有8個少數(shù)民族952人;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有14個少數(shù)民族1559人;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有20個少數(shù)民族2537人;1990 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有28個少數(shù)民族3447人;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有47個少數(shù)民族1.36萬人;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有53個少數(shù)民族1.51萬人;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有48個少數(shù)民族2.5 萬人。2023年,全市有53個少數(shù)民族4.1萬人,其中,少數(shù)民族常住人口2.8萬人、流動人口1.3萬人,有民族村5個、民族組2個、市田家炳中學新疆班學生269人、鹽城工學院、鹽城師范學院等駐鹽城高校少數(shù)民族大學生2889人,市區(qū)、東臺、射陽、響水各有1處回民墓地。
鹽城市境內民眾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、道教、伊斯蘭教、天主教和基督教。境內佛教、道教傳入最早,起于漢唐,盛于明清,影響甚廣。清末,東臺縣有大小寺廟、宮觀800余座,出家僧尼3000多人,古臺城有“九寺十三廟七十二庵”之說;鹽城縣有寺剎400多座,城內永寧寺為諸寺之首。清末民初,美國牧師白秀生夫婦和法國司鐸晁德禮、蓬士祿等人先后帶領傳教士在境內建堂、辦學、布道,遂將基督教和天主教傳入境內。境內宗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區(qū)域性:佛教、道教主要分布在東臺、大豐、市區(qū)、建湖等地區(qū);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回民聚居的市區(qū)和響水、濱海等地區(qū);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東臺、大豐等地區(qū);基督教主要分布在響水、濱海、阜寧、射陽等地區(qū)。2023年,全市佛教、道教、伊斯蘭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五大宗教,經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676處。全市有愛國民族宗教團體25個,其中,市級團體5個,分別為市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、市佛教協(xié)會、市道教協(xié)會、市伊斯蘭教協(xié)會、市基督教兩會。
名人俊彥 鹽城市文化底蘊豐厚,歷代人文薈萃。漢末“建安七子”之一的陳琳文雄海內。宋代晏殊、呂夷簡、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職,后相繼入朝為相,人稱“西溪三相”,被傳為千古佳話。其中,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范仲淹,在西溪監(jiān)管鹽倉時倡修的捍海堰,澤被后世,世人頌為“范公堤”。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負帝蹈海,成為流芳百世的抗元英雄。元末鹽民張士誠揭竿起義,建立大周政權,在平江(今蘇州)自稱吳王。元末明初,文學巨匠施耐庵與弟子羅貫中曾隱居白駒場,撰寫古典小說名著《水滸傳》《三國演義》。明代哲學家王艮創(chuàng)立的“泰州學派”名聞全國。書法家宋曹的作品漂洋過海,飲譽扶桑。明末清初著名評話藝術大師柳敬亭,以其精湛的技藝名聞天下。清初布衣詩人吳嘉紀,在中國文學史上與歷代群賢共放異彩。孔尚任、李汝珍用鹽城的水墨潤就不朽名篇《桃花扇》《鏡花緣》。晚清武狀元徐開業(yè)鎮(zhèn)守潼關,以身殉國。水利專家馮道立治水有方,著就《淮揚治水論》《測海蠡言》等名篇40余部。愛國志士臧在新、伏龍等追隨孫中山反帝反封建,為國捐軀,被國民政府追授中將銜?!拔遑Α狈吹蹛蹏闰岊櫿t、新聞史研究的開拓者戈公振、左聯(lián)作家孫石靈、愛國科學家喻兆琦等著名人物,在中國近現(xiàn)代史上盡顯風采。1941年“皖南事變”后,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,這里一度成為華中抗日根據(jù)地的政治領導中心和軍事指揮中心。在劉少奇、陳毅、黃克誠、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下,鹽城人民前仆后繼,浴血奮戰(zhàn),涌現(xiàn)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。當代更是人才輩出,如佛教居士高鶴年,書法家高二適,教育家陳中凡,杰出外交家喬冠華,馬克思主義理論家、被譽為中共“黨內一支筆”的胡喬木等。為紀念歷代名人,緬懷他們的業(yè)績,1986年建成新四軍紀念館,2000年在市區(qū)迎賓公園內興建鹽城歷史文化名人長廊,各縣(市、區(qū))修復一批名人故居,以供后人瞻仰、憑吊。
文化遺存 至2023年年底,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4處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6處。全市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72處、館藏革命文物5766件(套),其中,有68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、357件(套)館藏革命文物列入江蘇省革命文物名錄。全市有市級及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8處,革命遺址248處,以烈士命名的鎮(zhèn)(村)128個,9個縣(市、區(qū))全部列入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(qū)。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個、省級70個、市級139個,國家級傳承人2人,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5人。市、縣(市、區(qū))均在文化館掛牌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,建有公共“非遺”展示場館、展廳35個、民營“非遺”展示館20個。
城市性質 1985年9月,江蘇省政府批準鹽城市的城市性質為:新四軍抗日革命根據(jù)地,以發(fā)展食品、輕紡、機械工業(yè)為主的工商城市,市域中心。1990年12月,經江蘇省政府批準,鹽城市的城市性質調整為:蘇北沿海中心城市之一,以發(fā)展輕紡、食品、機電工業(yè)為主的工商城市,新四軍抗日革命根據(jù)地。1995年1月,《鹽城市城市總體規(guī)劃修編綱要》通過專家論證,明確鹽城市的城市性質為:江蘇省沿海中心城市,灘涂、海洋工程開發(fā)基地,新四軍抗日革命勝利紀念地。2003年9月,《鹽城市總體規(guī)劃綱要(2003—2020)》通過專家論證,明確鹽城市城市性質為:江蘇沿海中心城市,新興工業(yè)城市,海洋經濟服務基地。2006年8月,中共鹽城市委第五次黨代會明確鹽城市城市性質為:江蘇沿海中心城市,長江三角洲新興的工商業(yè)城市,濕地生態(tài)旅游城市。2009年,國務院通過《江蘇沿海地區(qū)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,根據(jù)省委、省政府關于貫徹落實《江蘇沿海地區(qū)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實施意見的精神,將鹽城定位為:中國沿海新興臨港工商業(yè)城市、長三角產業(yè)北拓承接基地、西太平洋國際濕地旅游城市、200萬人口特大中心城市。2010年,國家發(fā)改委印發(fā)《長江三角洲地區(qū)區(qū)域規(guī)劃》,將鹽城定位為:先進制造業(yè)基地、能源基地和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示范區(qū)、重要生態(tài)濕地旅游目的地、沿海地區(qū)現(xiàn)代工商城市。2012年,《江蘇城鎮(zhèn)體系規(guī)劃(2012—2030)》將鹽城定位為:東北亞特色物流轉運基地、長三角新興工商業(yè)城市、沿海濕地生態(tài)旅游城市。2013年,《鹽城市城市總體規(guī)劃(2013—2030)》確定鹽城城市性質為:沿海新興中心城市、現(xiàn)代工商貿易城市、濕地生態(tài)旅游城市。2023 年9月,《鹽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(guī)劃(2021—2035年)》確定鹽城城市性質為: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高地、淮河生態(tài)經濟帶出海門戶、綠色宜居的國際濕地城市。